工信部全力组织抢修恢复甘肃兰州市榆中县等受灾地区通信设施 今年入汛以来,工业和信息化部调度国家应急通信专业保障力量组织开展保障工作,累计出动抢修队伍737支、保障人员130304人次、应急通信车辆47382辆次、发电油机50008台次、卫星通信设备2734部,调度54架无人机支援灾区通信网络覆盖,发布提示短信38.94亿条,抢通基站17758个。
第一时间感受到的,是“一窗受理、并联办理、同屏进度”的高效共振。过去办件往往涉及多窗口、多部门的重复提交,材料齐备却需要在不同窗口之间来回跑;现在通过综合受理窗口,材料影像上传、数据互认、常用表格的自动生成,几乎可以在一个坐标点完成多项事务的提交与初步审核,减少了群众的体力和时间成本。
智能引导系统在大厅门口、各自助终端上闪现,提醒你下一步需要准备的材料,哪一个环节已经完成,哪一个环节需要现场补充,像有一个温度合适的导游陪伴着你走完整条办理链。以居住证、就业备案、子女教育等常用事项为例,原本需要跨部门的数据对接与多次核验,如今通过政务云和数据共享平台实现了“信息一次采集、多处受理、即时反馈”的闭环。
居民只需在掌上办理或自助终端上输入身份证件与关键材料,系统就会自动生成电子受理号,推送进度,直至出件,整个过程比过去更加透明、可追踪。智能客服、语音导航、智能摆渡机器人等也被引入,解决了“去哪儿找人、找谁签字、什么时候办好”的焦虑感。与此线下服务点也在不断优化:开放24小时自助区、设置绿色通道与志愿者服务点,确保在高峰时段也能维持顺畅的办理节奏。
另一端,社会参与感被放大。社区政务服务站与企业园区服务中心对接紧密,居民在社区就能完成部分自助办理,企业则通过统一入口获得税务、工商、海关等多部门的协同办件。这样的网状服务不仅缩短了办理时长,还让群众感受到政府的温度——办事不再像以往那样冷冰冰地“叠印材料”,而是像把日常生活中的需求转化为可执行的数字化行动。
未来的兰州新区,除了“速度”,还强调“质量”。数据安全、个人隐私保护成为底线,所有数据在合规框架内实现最小必要共享,确保既高效又稳健。政府部门通过定期的机制评估,持续优化流程、缩短时限、提升透明度,把服务写进城市的肌理里。当人们谈到“特殊服务”的时候,脑海里浮现的往往是一种体验——从触达、进入、办理、反馈到结果确认的每一个环节,都在传递同一个信号:这里的城市正在用更懂人的方式,回应民众的切实需求。
兰州新区用实际行动把“办事像居民生活一样自然”变成了现实,让市民在日常的点滴中感到被照顾,在产业层面也看到治理效率的提升。你会发现,原本需要奔波的时间被压缩,原本模糊的办理边界变得清晰,原本陌生的流程变得亲切。这就是兰州新区特殊服务的初心:让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少一些陌生感,多一些互信与便利。
兰州榆中县因灾受损公路全部抢通 为做好抢险救援运输保障,甘肃交通运输部门还组织兰州市和临近的白银市、定西市、临夏州交通运输部门,紧急储备应急客货运车辆,向社会公布应急运输保障电话,全力保障灾区应急物资和人员及时转运。
对居民而言,是口袋里的便捷,是家门口的效率;对企业而言,是“开门就办、办得舒服、能长久”的营商环境。城市治理从此不再是一道高墙,而是一条通达而友善的走廊。产业与民生并进的服务升级走向未来的兰州新区,正在把“特殊服务”从群众日常生活的便捷延伸到产业发展与社会治理的更广阔空间。
兰州新区驰援榆中县受灾地区 据悉,这是兰州新区驰援榆中县受灾地区的第一批救援物资,共1.7万余件生活保障品和医疗用品,其中纯牛奶16200件、矿泉水320件、方便面600件、药品61件。后续,兰州新区还将组织援助物资,为榆中县抢险救援、受灾群众安置提供支持。
一个面向企业的服务生态正在成形,政府、企业、社会三方在同一张数据平台上实现深度协作,形成“公共服务共建、治理要素共享、市场主体快速落地”的良性循环。首先是政务数字化的深入落地。通过数据共享与互联互通,企业开办时间显著缩短,市场主体从“多头跑、重复报备”变成“一窗受理、同步审批、即时反馈”。
在新区的智慧政务云上,工商、税务、社保、统计等系统形成协同工作流,政府部门之间的数据对接不再以纸质材料为载体,而以区块链或加密数据传输为底层支撑,确保信息的真实性与可追溯性。企业只需在一个入口提交必需材料,系统自动分派到相关部门,审批进度以实时更新的方式反馈给企业和投资者,极大提升了营商效率,也降低了合规成本。
服务的场景化拓展正在推动产业升级。政府引导企业对接园区、产业链上下游和创新资源,推出“企业服务日”、“一号通道”等制度化服务安排,帮助新设企业快速落地,帮助成熟企业扩大产能与市场。园区的招商引资与企业服务形成闭环:园区端统一受理、企业端享受“一站式协同办理”、政府端实现数据互通与精细化监管。
通过这套机制,创新型企业在新区的立项、备案、备案、开票、融资等环节都能更顺畅地推进。民生领域的智慧治理也在升级。教育、医疗、文化、养老等公共服务用“智慧+人情味”的方式进行再设计。智慧辅助的校园、智能化的医院服务、社区健康数据的互联,让市民在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体验到更贴心的个性化关怀。
兰州榆中强降雨山洪已经造成2002人受灾 8月8日晚,甘肃召开兰州榆中县山洪灾害新闻发布会,介绍救援最新进展、群众安置和伤员救治等情况。
以智慧健康为例,居民在社区就能完成日常健康管理、慢病随访、药品电子处方的便捷化服务;数据中心对接医保、药品供应等系统,确保药品可及性与用药安全。产业层面的升级也在汇聚成新的城市活力。兰州新区以产业园区为核心,推动“政产学研用”深度融合。高校与科研机构在新区设立联合实验室,与企业共同攻关关键核心技术,推动本地化创新成果转化。
金融与税务优惠政策配套,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与创新门槛,鼓励中小微企业在新区扎根、成长。绿色、低碳的理念贯穿在新城规划的每一个角落:绿色建筑、可再生能源、智能交通与低碳出行的融合应用,使城市在发展的同时保持生态的可持续性。这样的升级不仅体现在数字和制度层面,更体现在民众的日常体验上。
你会发现:从租住、就业、教育到消费,兰州新区以“特殊服务”为桥梁,连接着居民的多元需求与城市资源,形成一个高效、友好、可持续的生活与生产环境。每一次政务的革新、每一次企业服务的优化、每一次公共设施的完善,都是在共同编织一个更具韧性与温度的城市未来。
持续时间长、极端性强 甘肃兰州榆中县本轮强降水有3个特点 发布会上,相关负责人介绍,兰州市榆中县遭遇强降雨,导致城关镇、马坡乡、小康营乡、夏官营镇4个乡镇发生山洪灾害,已造成10人死亡、33人失联。
愿景变成现实的过程,正是兰州新区向世界展示的“特殊服务”样本。
评论1:服务型行业有哪些评论2:苏州弘飞服务评论3:志愿垦利服务网评论4:微信扫二维码的同城服务